普陀山二日游
  • 从前看了《西游记》中描写“南海圣境”中的一段“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迭烟波滔白昼……”我觉得这是虚无飘渺的天国。这次来普陀山一游,方觉仙境就在人间。
    十二点五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古樟参天,金沙遍地,洞幽石奇,寺院遍布,难怪素有“海天佛国”之称。道生法师告诉我:“过去普陀山有句行话‘有房即庙,见人即僧’。”数得着的寺庙有二百十一座,其中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座茅蓬。所谓茅蓬,则是三开间的小殿。庵则有上下两堂、两廊和山门。寺则为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庙。我来到宏伟壮观的普济寺,见寺内大圆通殿高六丈、宽十四丈、纵深八丈,都是木结构建筑,殿内可容纳数千人。三大寺中的慧济寺,处在海拔二百九十一米的佛顶山上。我们沿石阶攀登一千零四十一级,约个把小时才到山顶,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软。建造这座上万平方的巨刹,不用说古代,就是现代也很难想象啊!’
    庙多,佛像更多,只有四千居民的普陀山,佛像有一万四千余尊,其中八米八高的坐像,还有九米长的卧佛,我站在那里还没有佛像头部那么高。佛像中以泥塑为主,也有木雕、石刻、玉雕、水晶的,以及铜、铁、锡铸的。在众多的佛像中,又以观音菩萨为主佛。传说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第三次来华取经学佛,从五台山迎奉观音佛像一尊,由明州(宁波)下海回国,经普陀洋面,风起浪涌,几次受阻,舟不能行,以为菩萨不愿东渡,便在普陀山登岸,在渔民帮助下,盖起一座小殿,供奉观音像,后取名“不肯去观音院”。此为最早庙宇,现经复修,吸引着各地游客。
    有庙有佛,便有和尚、尼姑。佛教协会的秘书长告诉我,历史上普陀山的和尚最多达到三千之众,其中普济寺就有千余人。解放初约五百人,后逐年减少至三百,“文革”期间大部分被赶回家了,只剩一些无家可归的和尚。现在随着普陀山的开放,旅游业的发展,山上的和尚、尼姑逐渐增加到二百多人,其中尼姑六十余名。道生法师说:“不是什么人都可做和尚的。”他告诉我招和尚的五个条件,其中一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尚的生活是清苦、单调的,早上三点半起床敲钟擂鼓,及至晚上八点就寝。吃饭、穿衣都有讲究,上百人喝稀粥没有唏嘘声,五点做功课,六点早餐,七点起做佛事,及至吃干饭没有碗筷声,简直比部队还严格。(原载1985年10月27日《金华日报》三版)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