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二日游
  • 眼前是一道桥,一道跨海长桥,一道把舟山本岛的“渔都”沈家门镇与朱家尖岛横空连接起来的长桥。
    汽笛一声长鸣,游轮就像一条小虾从桥下钻了过去。突然,普陀山出现了,它被莲花洋的万顷碧波托举着,就像一朵硕大的莲花,盈盈地向我们飘了过来。层叠的峰峦,嵯峨的石岩,青翠的森林,金黄的沙滩,以及梵宫禅寺用彩色琉璃瓦高高挑起的翘脊飞檐,连同尖耸的塔影、逶迤的墙垣、白玉般的石砌牌坊,全都在秋日艳阳的辉映中愈来愈真切地向我们飘了过来。
    然而,直到登上码头,脚踏实地之后,面对它,我还依然有一种如在梦中、亦真亦幻的感觉。
    在我所游历过的诸多名山中,山容水态相得益彰者并不少见。其中,以山而兼川之胜者,当推长江三峡、武夷九曲;以山而兼湖之胜者,当推长白山与天池、格姆山与泸沽湖;以山而兼海之胜者,则今日所见之普陀山,天下无双矣!
    其实,在舟山群岛1390个大小岛屿中,普陀山只不过是一个方圆11。8平方公里的小岛,而在它东南角一箭之遥的珞迦山,面积更只有区区0.34平方公里。然而,正是这两个弹丸小岛,蕞尔小岛,袖珍小岛,在佛典中却被冠以“普陀珞迦山”之美名,成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成为千百年来无数游客和香客为之神往,为之倾倒,甚至不远千万里,从世界各地前来顶礼膜拜的“海天佛国”。
    究其原因,首先不能不归功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普陀山山不高,其最高处海拔仅有283米,但却拥有18峰、12岭、15岩、30石以及满山遍野的茂林修竹,可谓无峰不青,无岭不秀,无岩不挺,无石不奇。有些岩石的断面上,甚至还有海底生物影影绰绰的印痕,渗透出远古时代悠远神秘的生命气息。普陀山岛不大,但其海岸线却长袖善舞,飞旋飘卷出五湾、六岙及四片半月形的金沙滩。海浪搏击礁岩处,更藏有大大小小17洞,洞洞内里皆大有乾坤。如此山海大观,水陆福地,能不令人浮想联翩,跃跃然欲借此写就大块文章来呢!
    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一向擅长借名山胜水弘扬佛法的佛教界人士自然捷足先登,自唐、五代肇始,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岁月中,普陀山先后建起了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及88座庵院、128座茅棚,可谓“十步一庵,百步一寺”,其全盛时的僧侣多达四千余众。全山的宗教建筑以普济寺为中心,沿山脉与海岛的自然走向,向东西南北辐射出四条进香、旅游线路,把寺、院、庵、堂、亭、台、楼、塔与峰、谷、滩、湾、石、岩、洞、岙天衣无缝地串通起来,伴随着潮音阵阵中的晨钟暮鼓,营造出佛国净土的浓浓氛围,使全山风景表现出更加宏大的气势。在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中,普陀山分工主祀观音菩萨,因此,所有宗教建筑的布局,都围绕着烘托、突出观音形象这一主旋律而巧妙地加以展开。
    观音,梵文音译为“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或“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意译为“观世音”“观自在”等,唐人为避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其名字的由来,《法华经》载日:“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
    有趣的是,关于他的性别,历来众说纷纭。《悲华经》说他原为男性,是无量寿佛的长子,与其父其弟合称“西方三圣”。他立下普度众生的宏愿,为便于弘扬佛法,常常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不同的身份形象。《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他的相状多达33种,普陀山上的观音,堪称是这33种形象的总汇:或男身,或女体,或童子;或白脸,或红脸,或紫棠色脸;或袈裟,或白袍,或千叶衣;或伫立,或侧卧,或结跏趺坐;或手持法器,或双掌合十,或千手千眼如孔雀开屏……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其中,又以身披白衣的女性形象居多。只见她脸颊圆润,身材丰满,眉目慈祥,神态端庄,临风玉立在莲花座上,手擎杨柳枝,不断把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