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二日游
  •   普陀山的自然文化擅海天胜场,焦点在一灵字,不仅是人对自然的审美,而且是自然对人心灵的启迪。人杰地灵,海天风光的灵秀、灵明,升华着人的灵性、灵智.不断拓展灵境、灵应与灵慧。万物皆禅,普陀山的自然文化应用禅意解读。

     “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普陀山人文荟萃,冠盖如云,历经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及当代,上自帝王总统,下迄平民百姓,凡道德文章著一时者,诗赋书画名一艺者,或朝山礼佛,或渡海览胜,许多人都留下吟啸余韵、墨宝遗存,乃至掌故逸事。另有钦赐龙藏,王公馈赠,异域珍奇,佛学秘篆,也不在少数。海内似乎还没有哪一座丛林禅院享受过如此一贯的崇奉;在一座面积才12.5平方公里的悬海小岛,竟先后云集如此高层的文化名人,荟萃如此珍贵的稀世文物;而一千年间,普陀山经受的天灾人祸,兵燹火焚,连绵接踵,亦为世所仅见。也许这正是中国历史的一幅缩影。

     人类社会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前行,有潮落便会有潮涨,有毁坏便会有重建。毁坏的是文化,重建的也是文化。人文灵脉所系,人性光亮所在,普陀山也就充满文化气息。郁达夫诗云:“江山也要文人捧,如今堤柳也姓苏。”其实,不管是文人妙笔绘江山,还是江山多娇资文人。腾蛟起风,钟灵毓秀,乃是人与自然的一份默契,是天道与人性的一种同构,其种因仍是文化。文化是一种亲和力:祥和,宁静,去恶化戾,坚忍不拔。而劫难则是一种破坏力,唯有文化能与之抗衡,最后战而胜之。多少年来,但见庙倒了,但见僧走了;但见庙兴了,又见僧来了。寺庙修了一次又一次,僧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普陀山依旧香火鼎盛,金碧辉煌。历史成全了普陀山,普陀山也成全了历史。而文化则是照亮历史的火炬,有了文化,历史才不会荒凉、寂寞  

      普陀山的历史文化,如海涵百川,潮涨汐落,焦点在一“变”字。一是时代的盛衰,二是寺庙的兴废。佛教称“变”为“轮回”,变的是人事,是形势;不变的是规律,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以及人的向善信念。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