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二日游
  • 普陀区六横镇小教场村有人口350余人,其中50岁以上的居民占到了总人口的70%。就是这样一个在旁人看来是“垂暮”的村庄,一到晚上,却处处充满生机:舟山锣鼓、民间乐器、现代排舞,居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

    据介绍,这个村拥有业余的文体队伍就达7支,文体爱好者有200余名,每天在村小广场操练“十八般”武艺的村民逾半数。

    文艺下乡点醒沉睡的村庄

    3年前,当时的小教场村夜晚还显得很是冷清。“过去一吃好夜饭,路上、村头就黑糊糊的。村民都窝在家里,打麻将的打麻将,睡觉的睡觉,几乎没有一点文娱活动。 ”小教场村党支部书记周华军说起当时的情况,甚至用了“像坟墓一样冷清”来形容。

    改变源自2010年的一场文艺下乡活动。激昂的舟山锣鼓让所有村民为之震撼。随后,周华军买来录音机、简单的音响等设备,在空地上搭建了简易广场,并游说村民前往参加体育锻炼。

    村民邵春苗清楚地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周华军来到她家,动员她去参加文体活动。“家里本来有小孙子要照料,一开始是看在书记的面子上,去参加广场舞,想不到后来感觉是越来越有味道,一天不跳就浑身没劲。 ”邵春苗笑着说,如今孙子已经5岁了,全家人都成了每天晚上广场活动的常客。

    慢慢地,村里置办了锣鼓、铜管乐器等,村民们从事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200余爱好者中有数个“舞痴”村民

    7月10日晚上6时许,小教场村的小广场内,和往常一样,传出了阵阵锣鼓声,吃过晚饭的村民纷纷往广场赶。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小广场已经分为二胡唢呐演奏、舟山锣鼓排练和广场舞展示3个区域,算上室内的排舞队伍,百余村民正自得其乐。

    舟山锣鼓排练区前,五排鼓、对面鼓、大鼓、十三面锣一字排开,打鼓好手们动作整齐利落,或奋力击打,或用鼓棒轻点,配合激昂的唢呐声,一曲舟山锣鼓《教场点兵》可谓酣畅淋漓。“每天晚上来练练手,出出汗,回家后洗完澡就能马上入睡。 ”今年68岁的周佑金担任锣鼓队打锣一职,一曲下来,他的衣衫早已湿透。

    广场舞爱好者叶苏娣则是小教场村公认的“痴狂人”。说起这称号的由来,村民周安金说了一件事:有一次,叶苏娣的妈妈打电话叫其一家去小苍洞吃晚饭,本来以为她肯定住在小苍洞,晚上不会参加广场舞排练了。想不到天还没黑透,叶苏娣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居然赶回来跳舞了。在她的带动下,她老公也成为广场活动的常客,并学起了舟山锣鼓。

    目前,小教场村已建有舟山锣鼓队、铜管乐队、腰鼓队、排舞队等7个表演队,150余村民成为长期固定参与人员。“不少节目在全市、全区的展演中获奖。 ”周华军说。

    筹划还原鼓架传统表演

    鼓架是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沿海一带的一种表演形式。

    据已年近花甲的村民周全金回忆,鼓架的结构为1.2米见方的立方体,形似轿子。“只是这鼓架上坐的不是人,而是大鼓,大鼓上方还挂有铜锣;鼓架由前后两人抬,鼓手在鼓架边敲鼓”。周全金说,以往一个完整的鼓架表演还需要二胡、唢呐等多种乐器的搭配,六横的鼓架还曾多次参加过省及舟山的文艺展演。“我们也就在10来岁的时候见过鼓架这种传统表演形式,现在这种完整的鼓架模型早已失传。 ”周全金说。

    复原鼓架于是成了小教场村民们最大的心愿。现在他们邀请了4名村里会打鼓架的老人,为大家传授打鼓架的方法,还邀请普陀区文化馆的退休馆长周志金创作曲目。

    据介绍,此次省文化礼堂的创建,小教场村是六横8个创建村之一。“文化礼堂的创建对于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说是‘锦上添花’,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再加上‘自挖掘’,节目形式肯定更丰富,百姓生活更和谐。 ”周华军如是说。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