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二日游
  • 老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格局,砖石砌墙,木质结构,雕梁画栋,窗楹镂花。一般内置正房多间,中间有大堂,两侧为厢房,再由厢房向前延伸,建灶房、柴房、厕所等。也有正房二层结构的望族,内置木楼梯出入,屋前有挑檐,挑檐下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厢旁两端有门,风从门洞穿过通道,清风荡院;庭院中间,采光充足,地面多用石板或卵石铺设,排水、防火设计一应俱全,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理念和水平。其中杨家大院高耸门额上的题字“关西旧风”依然清晰可辨,让人领略先贤遗风。
    留在大宅院的多是先贤子孙,耄耋老人在先贤遗存的院子里晒晒太阳,有的还会给你讲述已逝的岁月,剖析深宅大院背后的故事。
    原来,早在公元1078年,一些船商就在此过着岛居生活。明清两次废除海禁后,居民多从慈溪、镇海一带迁徙而来,他们有着闯荡江湖的秉性。先贤们利用小岛四面环海,地处南北沿海中间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萌发了“走出去”的想法。岛上壮年男儿绝大多数从事海运业,船商富户数十家,小岛渐成海运基地,运输业恰如大鹏展翅远飞,北至上海、江苏,南至福建、广东沿海,甚至远达东南亚……
    富了的船商,多具报恩情怀。大鹏岛沿海是南来北往航运的重要通道,附近礁多流急,触礁沉船事故频发,此事牵动着船商们的神经。为避免海损事故,l902年,船商杨希栋带头出资,在岛西北角建立太平山灯塔,最初燃植物油灯,晚上雇人值班管理,擎灯导航,开私人建塔先河。1933年,其儿子杨圣波对灯塔进行改建,设施装备更新,后因经费维持困难,遂由海关接管。如今,杨家父子俩皆葬于灯塔附近的山冈上,人们一看到这座用心灵铸成的不灭之灯,常常心生感怀,觉得他们仍活着,其灵魂与灯塔一道守望着家乡的这片海域,给海上的旅人以心灵的慰藉。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