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二日游
  • 广济寺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的西四,建于金代,元末毁于战火。到明景泰年间(1450-1456),村民耕地时发现这里原来是古刹遗址。此后不久,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人云游到此,并在当时尚衣太监廖屏的资助下,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下召赐名“弘慈广济寺”。此后,广济寺不断兴废,直至现在的模样。
    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多宝殿和藏经阁等。西侧有配殿和廊庑。建于康熙十七年的戒坛殿在寺院的西北隅,里面有一座用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戒坛,这是寺内保存至今最古老的建筑,今称“三学堂”。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
    大雄宝殿前有一个乾隆五十八年(1793)铸造的八宝青铜鼎,鼎分三层,两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上部是重檐攒尖式的
    宝顶,中部透雕着六扇窗棂。棂上铸着二龙戏珠的图案。其中龙身上的各个部分清晰可辨。下部的鼎腹雕着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的花纹,古朴大方。值得一提的是该鼎的鼎耳和鼎腹是整体连铸的,显示出清代铸造工艺的精湛。
    天王殿供奉的明铸铜质弥勒菩萨像,缨络环身,法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这形象与常见的乐呵呵的“大肚弥勒”形象迥然不同。弥勒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家弟子,先佛而入天,上生于兜率天内院,降到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至于诸多寺庙塑弥勒为笑脸,是与另一则佛教传说有关。据说,五代后梁时有个和尚叫契此,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人,常背一个布袋四处化缘,时歌时唱,似疯似癫,能预知人之吉凶。死前在岳林寺说唱:“弥勒真弥勒,化身干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即闭目圆寂。于是人们便以为此僧乃是弥勒菩萨显化的,从此寺庙塑弥勒菩萨时,就塑成一团笑脸、袒胸露腹、肥肥胖胖的样子了。
    广济寺佛像及法物与众不同,犹在于其特有的壁画和“佛牙舍利”。在广济寺大雄殿所供奉的“三世佛”像后面,有一幅价值连城的巨型壁画——《胜果妙音图》。这是清代名画家傅雯奉乾隆皇帝之命而作的指画,此画成于乾隆九年(1744)。画面中心是释迦牟尼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众弟子围列四周,数十个人物各具特色。其神态有的庄严,有的威武,有的潇洒,有的慈善;其相貌或清或奇,或古或怪,画面既注意了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又使众多人物彼此呼应,以求和谐统一。突出地表现了听佛“说法”的主题。有趣的是,在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仓和布袋和尚等。傅雯指画极有名,画风古拙苍劲,《胜果妙音图》是他的代表作。
    广济寺中轴线建筑的最后一层庭院,主殿是两层楼阁。一般寺庙称其为“藏经楼”或“藏经阁”。广济寺的藏经阁因为曾珍藏过释迦牟尼的牙舍利,所以称“舍利阁”。“舍利”是梵文的音译,主要指释迦牟尼佛或高僧圆寂后火化结成的珠状物,其骨头、牙齿也为舍利之一。释迦牟尼佛入天荼毗后,留下两颗牙齿在人间,其一在斯里兰卡,另一颗在1500多年前从乌陀国(今巴基斯坦)传入我国于阗(今新疆于田县)。以后此宝又多次展转,直至咸丰七年(1857)佛牙舍利被供奉在北京西山灵光寺招仙塔内。八国联军入侵时,招仙塔被侵略者的炮火摧毁,而佛牙舍利犹存。1955年,佛牙被迎往广济寺舍利阁中供奉。因这颗佛牙舍利是全世界佛教徒心目中的圣物,曾先后应缅甸(两次)和斯里兰卡(一次)两国政府和佛教徒的要求,出国巡礼。后来山西灵光寺建成佛牙塔,佛牙又被迎奉至该塔中。
    广济寺现在的藏经阁已名副其实了,里面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有23种文字、十多万册的佛教经典,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l2种版本之多,是研究中国佛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最珍贵的是l721-1753年间甘肃临潭卓尼寺雕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计231包,还有房山云居寺石经拓片3万余片。金代明昌年间绘制的观音像,五代时期刻印的《金光明经》残卷,宋代画家马和之画的《文殊问疾图》以及隋代法师静婉的舍利子。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