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二日游
  • 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东面的太白山(又称天童山)顶峰下。为佛教“中华五山”之一,属于禅宗。寺院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存寺庙是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的。这是国内现存的惟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古朴庄严,殿堂庙宇与苍茫山色融为一体,寺为山添色,山因寺增辉。
    阿育王,汉语意义为“无忧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他第一次完成全印度的统一。据说战后面对血流漂杵、尸集如山的战场,阿育王幡然悔悟,皈依佛教,并立佛教为国教。公元前3世纪,他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编纂佛经的工作,整理出包括经、律、论的三藏经典。经指佛所讲的经文,论是对于经文旨意的解释,律指僧人和寺院必须遵守的规矩制度。在整理佛经的同时,他还派僧倡前往四方传教,从此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大雄宝殿上有乾隆所书“觉行俱圆”匾。藏经楼二楼藏有乾隆初年刊印的“钦赐龙藏”一部,计有佛经l662部,共7247卷。寺后侧壁的“四大金刚”石雕和法堂侧壁上的“十六王子”砖雕,神态逼真,多姿多彩。寺中保存的珍贵文物非常多,其中有《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状元张九成撰写的《妙喜泉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颂,并有唐雕四天王石像,唐代诗僧贯休所画十六尊者石刻等珍品。
    金碧辉煌的舍利殿是文物比较集中的地方。殿上高挂宋高宗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和宋孝宗御笔“妙胜之殿”匾额,殿内正中是高约七米的石塔,塔身青色,内置七宝嵌镶塔亭。塔亭五层四角,网面有窗孔。每层雕菩萨神像,内顶悬宝盖,供奉镇寺之宝舍利子。游客可以从塔孔中看到舍利子,这是一颗暗红色的小珠,因视角不同和光线强弱的变化,小珠会发出红、黄、灰、黑等不同色彩,佛光闪烁如焰。石塔后面供奉长约4米的释迦牟尼卧像,据说此像的姿势就是当年佛祖圆寂时的样子。
    相传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灵骨中有许多晶莹明亮、击之不碎的坚固之物,分为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红色肉舍利。古印度诸国的国王达成协议,将舍利分成八份,由八国建塔供奉,这就是“舍利塔”的由来。到阿育王统治时期,他取出先祖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84000份,凡遇到“八吉祥六殊胜地”即建一塔,塔内供奉一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阿育王共在各地建塔84000座,舍利宝塔由此分布世界各地。据《阿育王传》记载,在中国共建造19座舍利塔。现在惟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就是西晋时在会稽建造的今天阿育王寺里的舍利宝塔。
    阿育王寺因为舍利宝塔的存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特殊礼遇。宋仁宗曾在化成殿向阿育王寺大觉祥师怀琏询问佛法大意,并赐颂诗l7首。他把禅师留在身边住了几年,英宗即位后才恩准禅师回山并赐诏一道。大觉禅师回到阿育王寺后,建造了宸奎阁,用以供奉仁宗的御书偈颂和英宗的手诏。苏轼撰写《宸奎阁碑记》,详述建阁经过,存于舍利殿前。
    寺内有两座宝塔,一座在东侧山上,称上塔,倒塌后于1991年重建。一座在西侧山下,称下塔,元朝所建,为浙江省内仅存的元塔,塔为砖石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高36米,每层都有腰檐、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唐朝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船至舟山遇险,曾被救到阿育王寺安身。
    阿育王寺因珍藏佛界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深为国内外旅游者及佛教徒所向往。同时,它又是中日佛教界友好交流的最早见证,因此,它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